胡適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原名嗣穈,學名洪骍,字希疆,筆名胡適,字適之。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。徽州績溪人,以倡導“白話文、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。”恰逢胡適先生誕辰一百二十五年之際,重溫先生對公共衛生與東西文明的論述。
當陳方之所著《衛生學與衛生行政》于1934年初版之際,胡適(1891—1962年)為之撰序推介。胡序題為《公共衛生與東西文明》,明確提出了“公共衛生”與國家文明之間的關系;對這方面的概念與觀念,都做出了形象生動的論述。
首先,胡適列舉了東方文化背景之下,在當時的中國文明里沒有“公共衛生”的怪現狀種種。他痛心疾首地說:“疾病來了,只好求神、求仙方、許愿。人死了,都是命該如此。瘟疫來了,只好求瘟神。瘟神無靈時,只好嘆口氣,閉門束手等死。死一家,只是一家命該絕。死一村,只是一村命該絕。至于豬瘟、牛羊瘟、牲口瘟,更是沒有法子的事。”為此,他下結論說:“公共衛生三千年中從不曾列入國家行政之內。這便是東方的精神文明的怪現狀。”接下來,胡適談到對今日世界文明的展望,談到對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寄望,他不無感慨地指出:
“今日世界的新文明雖然有許多缺點,但至少可以說是人的文明。人的文明的特點就是特別圖謀人生的幸福。這個新文明的一個大原則就是先做到‘利用、厚生’,然后再談別的問題。人的文明的第一要務是保衛人的生命。”緊接著,胡適把個人衛生與公共衛生區分了出來,并將二者的互動互利關系做了說明,他說,“生命的保衛有兩大方面,一是個人的衛生,一是公共的衛生。凡提倡體育,增進醫術,保衛個人的健康,固然是重要。但個人不是孤立的,是和他所在的環境有密切的利害關系的。一只瘟鼠可以滅絕一城,可以毀滅半個國家。幾個蚊蟲可以衰弱一個種族。所以單靠個人的保衛是不夠的,必須有公共衛生的設施,使個人對于環境里的種種因子——空氣、水、飲食、穢物、病菌等等——都可以得著安全的保障。”
胡適在序言中疾呼,“公共衛生是‘人的文明’的第一要務,沒有衛生行政的國家便夠不上說人的文明。凈土天堂都不在天上而在人間。人生的任務是要在這個人世里建立凈土,建立天國。公共衛生便是凈土法門。改造環境便是天堂大路。人生也許不過是一場夢,但你一生只有這一次做夢的機會,豈可不做一個像樣子的夢?少吐幾口濃痰,多打幾個蚊子,便是你建立凈土的功德,勝過造七級浮屠。”胡適奉勸那些信神仙、求鬼神的國民大眾,切勿再迷信人間之外的“凈土”,盡快從個人衛生做起,首先不去破壞公共衛生,還要盡可能為公共衛生做貢獻。最后,胡適稱“這是我讀陳方之先生的書的一點子牢騷,便寫了出來請他指教。”
真不知80年后的今天,對食品濫用添加劑、公共場所吸煙、汽車尾氣排放、工廠違規排污等多項危及公共健康行為已展開綜合治理的今天,如果胡適尚健在,他那些關于公共衛生的論斷以及他的那“一點子牢騷”,是否會略有改觀,或是略感寬慰呢?